導航菜單

文明的坐標丨“食”在河姆渡:7000年前就有“魚米之鄉(xiāng)” 是的!

導讀 原標題:文明的坐標丨“食”在河姆渡:7000年前就有“魚米之鄉(xiāng)”?是的!

原標題:文明的坐標丨“食”在河姆渡:7000年前就有“魚米之鄉(xiāng)”?是的!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期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位于杭州灣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濱。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骨器、石器、植物遺存、動物遺骸,以及大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和大批稻谷等。由此推測,在這片依山傍海的宜居之地,河姆渡人不但種植了水稻,還捕食魚類,可謂是中國江南地區(qū)最早的“魚米之鄉(xiāng)”。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xiàn),也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據(jù),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讓我們走進河姆渡,感受7000年前的那片“富饒之地”。

河姆渡遺址的發(fā)掘為研究當時的農(nóng)業(yè)、建筑、紡織、藝術(shù)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圖為7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場景展示。中新社發(fā) 劉波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距今約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反映出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已擁有較為發(fā)達的裙耕農(nóng)業(yè)、養(yǎng)殖業(yè)。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遺跡。圖為河姆渡出土的干欄式建筑遺址。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fā)現(xiàn),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動物,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yǎng)的牲畜。圖為河姆渡古人類勞作場景。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fā)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zhì)料組成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gòu)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中新社發(fā) 李杉杉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圖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器。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器。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龜形陶盉陶器。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雕塑展示了古人運用榫卯木技術(shù)建造“干欄式”建筑。 中新社發(fā) 劉波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河姆渡遺址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jīng)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圖為河姆渡遺址地層示意圖。中新社發(fā) 李杉杉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fā)現(xiàn),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tǒng)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fā)源地。圖為河姆渡遺址標志性建筑。中新社發(fā) 徐文東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猜你喜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