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新發(fā)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數接近全球50%,并且很多人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治療難度大。
那么,肝癌究竟應該如何早發(fā)現早治療呢?哪些人群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應該如何進行篩查?帶著這些疑問,接下來,我們邀請到了廣州市番禺中心醫(y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yī)師黃福喜教授為大家講解肝癌篩查的相關知識。
01 “我”是肝癌高危人群嗎?
要了解肝癌高危人群,首先要知道肝癌的發(fā)病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病毒性肝炎,不管乙肝還是丙肝,都是肝癌首要的罪魁禍首。
我國肝癌患者中約90%與乙肝感染相關,因此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群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此外,經常酗酒的人容易患上酒精性肝炎,也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還有經常吃腌制的食品,如咸菜、酸菜等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長期吃發(fā)霉的食物,長期肥胖、營養(yǎng)過剩,或者本身有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綜合征相關疾病的人群,也都是高危人群。
我們常說的肝癌三部曲,就是指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肝硬化也是肝癌的高危人群之一。
02 “我”應該多久進行一次篩查
那么肝癌篩查多久做一次呢?不同的人群篩查的頻率不同,低中危人群可以每年監(jiān)測一次,對于高危人群(有1個或2個高危人群),每6個月進行一次腹部超聲聯合甲胎蛋白。
有不止一個的危險因素或者屬于肝癌治愈人群,都屬于極高危人群,這類人群建議每3個月進行一次常規(guī)檢查,每6-12個月進行一次增強CT或MRI檢查。兩種檢查交叉進行,相當于每3個月就要檢查一次,一次是常規(guī)的腹部超聲聯合甲胎蛋白,一次是CT或MRI。
這樣很多患者可以發(fā)現早期肝癌,早期肝癌往往都是小肝癌,只要進行很小的微創(chuàng)手術就可以治療。
03 懷疑得了肝癌,“我”應該做哪些檢查?
當懷疑自己得了肝癌,可以通過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活檢等確診是否為肝癌。
血液檢查一般包括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分析、肝功能、腫瘤標志物如甲胎蛋白(AFP)、肝炎病毒指標等。血液檢查是基礎檢查,用于判斷身體的狀態(tài),了解是否合并有肝炎,了解肝功能是否正常。
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B超、CT和磁共振成像等。其中B超是一種比較經濟方便的檢查,可以篩查有無占位,一旦發(fā)現占位,則需要進一步做CT或者磁共振;CT最能反映肝臟病理形態(tài)表現,如病灶大小、形態(tài)、部位、數目及腫瘤血供豐富程度等;磁共振成像對鑒別肝臟小腫瘤、小結節(jié)特別有用。
組織活檢包括穿刺活檢等,一般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比如影像學不太典型的情況下,或者有醫(yī)保和保險的需要,可以協(xié)助確診,或者臨床研究基因監(jiān)測等。對于缺乏典型影像學特征的肝內占位性病變,肝穿刺活檢可獲得病理診斷,對于肝癌的確診、指導治療以及預后判斷非常重要。
在臨床上,甲胎蛋白檢查對肝膽系統(tǒng)來源腫瘤有較高特異性,再加上典型的影像學診斷,一般就可以確診,如果影像學檢查不典型,可以進一步做CT或磁共振檢查。這些檢查對于早期發(fā)現腫瘤有很大的意義。
只要能早期發(fā)現腫瘤,只要腫瘤的數量不是太多,體積不是太大,在臨床上有很多微創(chuàng)的治療手段能夠治好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