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菜單

新學期一批“家風家訓”好故事 浸潤武漢這所學校

導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武漢2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訊員 李劉鄭)用了40多年的縫紉機是奶奶“化腐朽為神奇”的傳家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武漢2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訊員 李劉鄭)用了40多年的縫紉機是奶奶“化腐朽為神奇”的傳家寶;爺爺放棄城里的工作回鄉(xiāng)照顧年邁的父母,還為沒有子嗣的伯父伯母養(yǎng)老送終;一家人三代從醫(yī),14位白衣天使守護人民健康……新學期開學不久,一批“家風家教”好故事在湖北省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校園傳開。

這緣于該校在寒假布置的一道“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實踐作業(yè)。3000多個學生家庭參加了這一活動。

八(4)班王小瑞家里,有一臺用了40多年的縫紉機還在“上崗”。奶奶喜歡將舊衣物、廢布料“變廢為寶”:一張用了10年的舊床單,做成了4個溫馨的小坐墊,一把廢舊雨傘變成了手提袋。

奶奶教王小瑞踩縫紉機。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供圖

“在我們家,每人踐行‘惜人惜物,勤儉持家’。”王小瑞留意到:媽媽一件大衣穿了20年;爸爸讀大學的背包至今仍在使用。讓她頗感驕傲的是:“現(xiàn)在,奶奶正在把踩縫紉機的本領傳給我。我好好學,當好接班人。”

二(4)班的葉芊語來自醫(yī)學世家。包括太奶奶、奶奶、父親等在內,整個大家庭有14位醫(yī)務工作人員。疫情防控期間,全家的醫(yī)務人員都參與到抗疫中。家人的敬業(yè)和奉獻精神,她看在眼里。

現(xiàn)在,葉芊語的書包里常年裝著一個小急救包,放著口罩、棉簽、酒精、創(chuàng)可貼等。“在同學們需要的時候,它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她說。

葉芊語的小急救包。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供圖

提起“家風家教”,八(4)班雷雪彬講起爺爺?shù)墓适隆K臓敔攺男猿肿詫W,雖未踏入學堂門,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24歲時被破格選入鄂州鋼鐵廠工作,不到半年被提為宣傳干事。工作三年半后,爺爺接到書信——老人病重。爺爺選擇放棄城里的優(yōu)越工作和生活,辭職回到了農(nóng)村。

除了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爺爺還主動擔起了照顧沒有子嗣的伯父伯母的重任,把他們接到家,和自己父母一起贍養(yǎng),為他們送終。

“爺爺用行動對‘孝親敬老’的家風進行了詮釋,為后人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雷雪彬說。

六(2)班胡經(jīng)緯家族的命運因太奶奶的堅持而改寫。

“太奶奶出生在農(nóng)村,幼時父母雙亡,被賣做童養(yǎng)媳。她斷斷續(xù)續(xù)上過私塾,后被親戚接走,跟著廟里的師傅讀書,能識文斷字。家里最困苦時,太奶奶始終相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在男丁可以掙工分的年代,太奶奶堅持讓孩子們去上學,自己走街串巷為人接生,將家里3個孩子培養(yǎng)成才。”胡經(jīng)緯的爺爺于1966年考上武漢科技大學冶金專業(yè),后來成為一名中學特級教師。胡經(jīng)緯的父親高中畢業(yè)后被保送到同濟大學,后到德國留學,畢業(yè)后歸來報效祖國。

“在老家立著一塊碑:耕讀傳家世代繼,忠厚待人萬古承——這是我們家的家訓。”胡經(jīng)緯說,如今生活學習條件改善了,更要勤奮讀書,長大做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人。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與道德源頭,良好的家風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同學們帶回來一個個溫情而充滿力量的家風故事,既是家庭的寶貴財富,更是全校師生的精神財富。”該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潘麗華表示,學校將把這些“家風家教”好故事匯編成校本課程,進一步幫助同學們學好用好、發(fā)揚傳承。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猜你喜歡:

最新文章: